日前,一则来自内蒙古林西农村商业银行(简称林西农商行)的招聘公告引发市场关注。与寻常招聘不同,该行此次招聘的5名入围人员属于“引进资源型人才”。按照林西农商行的要求,此类“人才”需要在入围后的10日内在该行存入不低于1000万元存款才能进入下一环节。

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不少地方农村金融机构都采取过类似的招聘手段,主要目的是为了拉存款,甚至有银行为自带资源的员工大开方便之门,“其中有些人连从业资格证都没有”,存在一定合规风险。
以招聘之名揽存?
4月27日,林西农商行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关于资源型人才招聘入围情况的公告,要求入围的5位候选人在该行营业部营销开立存款账户,存入不低于1000万元存款,并开具存款证实书后才能进入体检环节。
目前,林西农商行微信公众号已删去上述公告内容,但今年3月该行发布的招聘公告中,这项要求仍赫然在列。此外,根据招聘公告,该行还要求此次获聘人员在1年考核期内新增日均存款需达到3000万元,考核期满后1年内日均存款余额不应低于500万元。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查阅银行招聘公告发现,以“引进资源型人才”为名,要求应聘者在入职前完成上千万元存款任务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类公告的发布机构通常是村镇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商行等农村金融机构。
例如,某县农信社在今年3月发布的资源型人才引进公告中要求,应聘者需具有一定存款资源和较强营销能力,在报名截止日前,应聘者就要引进新增存款余额不低于1500万元。此外,引进存款应为低成本存款,且不得是该县联社各营业网点的现有存款,方能进入资格审查。
据了解,通过资源型人才引进的员工往往有6个月到1年的考核期,考核期内属于劳务派遣人员,需要完成一定规模的揽存指标,通过考核期才能转为正式在编人员。
对此,一位地方监管部门人士表示,将存款作为招聘条件有失公正,也不利于银行发展。“因为存款多少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从事银行工作,本身就是对资源缺乏、缺少人际关系等就业人员的一种歧视。”
他表示,“以存款作为标准,极易把不符合银行工作要求的人员招录进来从事银行业务,也会将优秀的人才拒之银行门外,不利于银行今后的健康发展。”
这样的小银行,即便上班了,你觉得你能工作多久?